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調查報導專題
SEMINAR IN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 
開課學期
98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新聞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張錦華 
課號
JOUR7069 
課程識別碼
342 M278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新聞313 
備註
初選不開放。與何榮幸合開
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
總人數上限:1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為提升對「調查新聞學」的認識,並培養從事「調查報導」的實務能力,本課程除了選讀「調查新聞學」相關理論及國內外實例外,並將以「置入性行銷」為例,對政府置入性行銷與媒體實務生態進行調查報導,達到從做中學之教學目的;報導成果則將輯成專書出版。
課程主要分為兩部份,前半部份規畫為「理論課程與現象了解」,除了教材閱讀與討論外,擬邀請廣告購買公司代表、新聞媒體主管、從事相關研究之學者專家至課堂進行專題演講。後半部份主要規劃為「採訪寫作實務訓練」,安排各採寫工作組完成採訪題綱確認、採訪實務、繕打逐字稿、寫作大綱、初搞定稿等時程。
本課程結束後,調查報導之成果則將接洽出版社出版。
 

課程目標
 
課程要求

1. 摘要及心得作業(6次):30%
2. 採訪計畫:10%
3. 採訪題綱:10%
4. 寫作大綱:10%
5. 期末成果:40%
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
1. Tuchman, Gaye, 1978, News as a Constructed Reality”, Making News, New York: The Free Press. Pp. 182-197
2. 翁秀琪(1989),〈從兩個實證研究看大眾媒介如何建構社會真實〉。《新聞學研究》,no. 41. pp. 125-135。
3. John Fiske,《傳播符號學理論》,張錦華等譯。第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九章。
4. 張錦華,〈新聞與意識形態〉,《報學》第八卷第四期。pp.176-183。
5. 羅文輝(1985),《客觀與新聞報導》。
6. 林照真(2006),《記者,你為什麼不反叛?調查報導構想與實現。》。台北:天下。
7. 何榮幸(2006),《媒體突圍:2005新聞獎大滿貫的幕後故事》。台北:商周(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獎助出版)。
8. John Pilger,閰紀宇譯(2006),《別對我撒謊 》(Tell me no lies: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and Its triumphs)。台北:商周出版社。(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獎助出)。(本書收錄當代最頂尖的記者的24篇精彩報導)
9. 王泰俐、蘇蘅(2006),電視新聞政治性置入性行銷產製研究,研究報告。
10. 張錦華(2005),〈從Williams Armstrong 置入性行銷爭議案論美國媒體如何批判置入性行銷〉,中華傳播學會。
11. 陳炳宏(2008),〈置入行銷下的報紙:消費新聞編輯分際〉,新聞局2008年出版年鑑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